筆者從天河區獲悉,近年來,天河區利用污染物來源解析、激光雙雷達掃描、紅外熱成像、走航監測等多項“黑科技”,有效拓展了大氣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手段,初步實現了大氣污染防治的精準化、可視化、實時化,為科學治污、精準治污提供了科技支撐。
數據顯示,2024年1—6月,天河區環境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,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.13,同比改善14.0%,指數變幅排名全市第1;優良天數比例為95.1%,同比改善6.7個百分點,優良率增幅排名全市第2。
源頭解析,力求大氣污染防治精準化
為找準大氣污染物的來源,加強臭氧與顆粒物協調控制,天河區利用臭氧和單顆粒來源解析技術對體育西、五山、奧體等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開展污染物來源解析,初步摸清了天河區臭氧和PM2.5污染特征及演變形勢、污染主控因子及主要來源。臭氧源解析結果顯示油氣揮發源占比超七成,其中汽油車尾氣及汽油揮發源占比最高,燃燒源、溶劑使用源、柴油使用源也占相當比例;PM2.5在線源解析結果顯示,主要污染源為機動車尾氣、揚塵,餐飲貢獻率也較高。總體來看,監測點位主要受機動車尾氣源、揚塵源以及二次無機源的影響。
根據源解析結果,天河區針對不同區域污染源特征,制定“一站一策”“一街一策”等管控措施,實行針對性防控。強化移動源污染管控,印發《天河區緩解道路交通擁堵三年行動計劃(2023—2025)方案》,制定年度交通擁堵治理方案和項目清單,推動擁堵點位治理5個。強化揚塵污染管控,生態環境、住建園林、水務、城管等4部門聯合印發《天河區建筑施工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要點》,明確要求,壓實責任,并在全市率先推廣使用“塔吊高空壓塵+霧炮中空降塵+圍擋低空攔塵”全方位、立體式的工地揚塵治理模式,累計推動13個有條件的工地加裝29套塔吊高空噴淋降塵設施。強化油煙等污染防控,編印《天河區餐飲服務企業大氣污染控制暨常見環境管理指引》,明確檢查管理要求,檢查餐飲2.41萬余家次,發出整改通知書68份,查處油煙污染71宗,并推動在龍洞美食廣場內安裝天河區首臺“零排放”餐飲油煙處理設施(油煙凈化后在廚房內循環不外排),推廣應用油煙治理新技術新工藝,提高餐飲油煙治理效能。全面推進轄區內大中型餐飲場所油煙在線監控設備安裝并聯網工作,強化油煙智能監管。
準確畫像,實現大氣污染防治可視化
為讓大氣污染物“看得見、摸得著”,天河區利用顆粒物和臭氧激光“雙雷達”平掃監測技術開展污染分布的掃描監測,實時獲取污染信息、位置信息與影像信息,形象直觀和定性實時表征污染排放與擴散過程,讓大氣污染能夠追本溯源、查根究底。運用雷達水平掃描,監測到消光高值點位63處,經執法人員同步現場篩查,核實發現污染隱患問題50個,交辦問題25個,立行立改問題18個。
為讓大氣污染物“無處遁形”,天河區利用VOCs檢測紅外熱像技術將VOCs可視化為黑色的煙霧,遠距離即可快速發現揮發性氣體有機物的泄漏以及違規排放,通過開展可視化溯源,深入挖掘內部減降空間,使污染防治更加高效。通過使用VOCs紅外成像,發現加油站存在油氣逸散問題共7家,其中在加油過程中加油槍存在油氣逸散4家次,油氣排放口存在油氣逸散5家次,卸油環節存在油氣逸散1家次,均及時督促完成整改。
高效排查,實現大氣污染防治實時化
為提高道路揚塵污染防控的針對性和時效性,天河區利用城市道路積塵走航車監測城市主要道路的污染程度,通過快速識別道路積塵負荷的重點區域、重點道路,為評估道路揚塵污染情況、開展道路揚塵治理提供有力數據支撐。天河區開展道路積塵走航監測4次,針對137條重點路段開展積塵負荷走航監測,共發現11條道路積塵高值問題,均及時進行交辦整改。
為提高VOCs污染查證精度,天河區利用大氣多組分VOCs系統走航技術實時在線監測多種VOCs組分濃度,快速獲取VOCs時空分布情況,判斷瞬時高值異常點位,及時組織現場核查,從而讓VOCs污染治理更加高效。2023年以來,針對天河區的工業源、交通源、加油站以及其他涉VOCs的重點污染源,累計開展大氣VOCs走航監測30天,發現VOC異常高值32處,交辦問題20個,復查問題8個。
南方+記者 郭蘇瑩